案例分析:SIM卡交給他人使用,被告須賠償近5萬!

SIM卡交給他人使用,被告須賠償近5萬

在現今社會,詐騙手法層出不窮,許多人在無意中就成為了詐騙集團的幫兇。本案涉及一起詐欺案件,原告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,要求被告賠償因詐欺行為所造成的財產損失。被告將自己申辦的行動電話SIM卡交給他人使用,而詐騙集團利用該SIM卡進行詐騙活動,導致原告受騙並遭受金錢損失。最終,臺灣基隆地方法院在審理後作出判決(113年度基小字第1332號),要求被告賠償原告新臺幣46,686元,並支付利息。

被告於民國111年向電信公司申辦了一張SIM卡,並將該門號交給不詳身份的詐騙集團成員使用。該集團利用此門號聯繫原告,聲稱可以幫助她申辦小額貸款,但需要她提供金融卡及密碼,引導原告透過便利商店的「交貨便」寄送金融卡。原告因而陷入錯誤,將5張金融卡寄出,並告知詐騙集團密碼。後來,原告發現這些金融卡被詐騙集團成員提領,總計損失新臺幣47,383元。

雖然被告辯稱,自己並未直接參與詐欺行為,並表示可能是其他人拿了她的身份證去辦SIM卡。她否認自己有任何幫助詐欺的行為,並請求法院駁回原告的請求。但法院認為,儘管被告否認有幫助詐欺的行為,但根據現有證據,包括SIM卡的申請書、通聯記錄、原告的金融帳戶交易明細,以及原告與詐騙集團的對話紀錄等,足以證明被告的行為確實對詐欺行為提供了幫助。法院最終裁定,被告需賠償46,686元,並支付自112年11月12日起按年息5%計算的利息。

法院認為,儘管被告辯稱並未參與詐欺行為,但她將SIM卡交給他人的行為已經構成對詐欺行為的幫助。法院的主要判決理由如下:

行動電話門號是重要的個人資產,應被妥善保護。根據一般生活經驗,被告在申辦門號後,應對其用途有清楚的了解。在明知行動電話門號可能被用作不法用途的情況下,將其提供給他人,應被視為對詐欺行為的幫助。

法院指出,不法集團經常使用他人申辦的SIM卡來掩飾身份,這已成為常見的犯罪手法。被告將SIM卡交給他人使用,無論是出租或轉借,都增加了SIM卡被用於犯罪的風險。

根據民法第184條與第185條,若數人共同侵害他人權利,或有人幫助他人實施犯罪,這些人需共同承擔損害賠償責任。在本案中,雖然被告並非直接詐欺原告的人,但其提供SIM卡的行為使詐騙集團得以成功詐騙原告,故被視為共同侵權人,應承擔連帶責任。

被告的行為已構成對詐騙行為的幫助,即使她未參與具體詐騙行為,也無法免除其責任。

法院認為,被告對其行為的後果應有高度認知。在刑事審理中,被告已承認其將SIM卡借給他人,且詐騙行為的發生並未違背她的本意。此類行為可被認定為「不確定故意」,即雖然未必預見具體結果,但仍接受可能發生的危險並繼續進行行為,符合幫助詐欺的定義。

法院根據金融卡的交易明細,確認原告實際損失金額為46,686元,而非原告主張的47,383元。因此,法院判決被告需賠償的金額僅限於46,686元,超出部分的請求遭駁回。

這個案例提醒我們,隨意出借或出租個人的行動電話門號,可能會讓你無意間成為犯罪行為的幫兇,甚至需要承擔法律責任。要避免這類法律風險,應該做到以下幾點:

不要隨意將自己申辦的門號或SIM卡交給他人使用,特別是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。

如果有人向你索取SIM卡或銀行帳戶等個人資產,要提高警惕,避免成為詐騙工具。

在任何涉及財產、金融等敏感問題時,建議諮詢專業法律意見,保護自己免受不必要的法律風險。

如果你曾經出借過自己的行動電話門號,或懷疑自己可能捲入詐騙集團,立即諮詢專業律師,了解你的法律責任與權利。無論是刑事責任還是民事賠償問題,專業的法律建議可以幫助你應對潛在的風險,避免更嚴重的法律後果。

立即諮詢,專業律師為您把關!

現在就聯絡我們,獲得專業的法律諮詢,保護你的權益!


常見問題解答

將SIM卡交給他人使用會怎樣?

將SIM卡交給他人使用非常危險,可能導致以下嚴重後果:
1.個資外洩:包括通話紀錄、簡訊內容、驗證碼等敏感資訊。
2.金錢損失:銀行帳戶被盜刷、電商平台帳號被盜用。
3.信用受損:被人冒用身分進行詐騙,導致信用不良。
4.法律問題:可能成為詐騙共犯。

建議:
1.不要將SIM卡交給他人使用。
2.設定強密碼並定期更換。
3.啟用雙重驗證。
4.提高對詐騙的警覺心。

若已經將SIM卡交出,請立即報警並聯繫電信業者處理。
總結來說,為了保障個人資產和隱私安全,請勿輕易將SIM卡交給他人。


詐欺最新文章


分享這篇文章,讓更多人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的權益!